新华网武汉2月17日专电(记者 黎昌政)患者成功接受手术获得新生,在网上发表长文感谢,医生发3000字长文回应,称“震撼心灵”。双方良性互动,网上好评如潮,温暖洋溢,创造了又一个生命奇迹。

    来自新疆的年轻妈妈芳芳去年12月初被查出心脏肿瘤,12月底辗转来到武汉同济医院救治。求医过程中,她了解到病情危重,病魔即将吞噬她年轻的生命,留下了死后捐出眼角膜,把心脏拿去做标本的遗言。

    幸运的是,患者在同济医院等到了心源,成功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并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顺利康复。

    康复后,她在网上发表长长的感谢信:“我深切地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伟大和崇高,让一个个面临死亡的人重获美好人生,使一个个即将失去亲人的家庭归于完整幸福。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整个医疗行业的痛点,打砸医院、砍杀医生事件更是不时上演。无数人无数次地在发问,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帮助医患双方重拾信任?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这句墓志铭,既是优秀医生的毕生追求,也深刻地道出了医疗的有限和医生的无奈。面对医学这个注定少不了“失败”与“挫折”的事业,医患双方别无选择,相互理解、牵手向前,才有未来。


    其实,医患间从不缺乏温情与友善,只是很多时候被社会选择性地忽略了。

来源:健康报

    2013年12月4日,我在检查时发现自己患有心脏肿瘤。这对年仅35岁的我来说是致命的一击。家人带着我,背上简单的行李,开始了艰辛的求医路。 我们游走在陌生的城市,奔波于各个医院,却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出院吧,回家保守治疗!”“我们做不了这个手术!”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我却不知道该何去 何从。流着眼泪,我绝望地对家人说:“我不想看病了,我想回家……”出租车司机听了我的话都有几分动容,忍不住好心地劝慰我几句。


    时间无情地流逝,而我的身体每况愈下,走路越发吃力,夜里难以入睡。我告诉家人,若哪一天我病死他乡,就捐出我的眼角膜,把我的心脏拿去做活体标本,做我一生中最后能做的一点善事。家人躲闪着我的目光,无语地应着。


    在北京一位教授的引荐下,我们最后来到了武汉同济医院。当时的我已完全不能走路,即便由哥哥抱着,也是几度嘴唇憋得青紫,喘不上气来。诊室里,朱学海教授 看了我的CT增强扫描片,说:“你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是,医生都这样说。我想等我不行了,就把我的心脏掏出来做活体标本……”“现在怎么能说这种话!”

作者:芳芳

    在同事的提醒下,我们上网看了患者芳芳写的感谢信,顿时感到超负荷的劳累下已经麻木的脑神经一阵激灵。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工作原来这么重要,我们不经意的一言一行竟然对病人有生或死的影响。


    还记得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忙忙碌碌、生生死死间,我们医生的内心已被磨出了厚厚的铠甲。那天的第四台手术很晚才结束,我们刚刚松口气,就接到了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打来的电话。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病例——罕见心脏肿瘤,几年也难得遇见一个。病人还很年轻,但肿瘤生长迅速,病人的病情不断加重,生命的余额已经要以天为单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在肿瘤堵住心脏之前,给她换一个健康的心脏。


    虽有心理准备,但见到芳芳的那一刻我们还是心中一凉。她已经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我们当天就联系了全国20余家器官捐献单位。接下来只有抢救、祈祷和等待……芳芳轻松地告诉我们,她已经安排好遗嘱,准备死后捐献器官。工作这么多年,我们接触了各种病人。有的焦虑、有的抱怨、有的灰心……而芳芳,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她想到的是拿自己当标本为以后的治疗指路。

芳芳的主治医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   魏  翔   朱学海

LiJCen

这首感人的“生命协奏曲”,主题就是“生命的尊严”。医生想方设法救治患者,不仅是职业使然,更是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患者四处求医,坚强抗争,不仅是求生的本能,更是对所有关心她的人的回报。大家以爱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温馨,结果也因为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爱在西元

在病房里,医生把患者当患者又不当患者、当朋友又不当朋友、当小孩又不当小孩,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包容;患者则把医生当医生又不当医生、当亲人又不当亲人、当长者又不当长者,给予无限的尊重与配合……

Jane-简

如果你能真正与病人成为朋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生命历程,你就可能被他的人生所吸引,甚至引发你对社会、对生命、对人生更多的思考。这也是医生职业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份收获。

    何为一个好医生,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从踏进医学校门,我们就深知这个终极问题将会伴随我们一生。


    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当医学以最迅速的方式应用自然生物科学领域的一切发明创造时,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医学已经被科学捆绑了,唯技术主义让有些医生产生依赖,我们不能失去医学的原动力——对人的关怀。


    没有文化的指引,社会会迷失方向;没有人文的指引,医学也会陷入泥潭。


    同济医院114年来,致力于医生“科学与人文交融”素质的培养,我们用心甚真、用力甚勤。我们深知,科学与人文好比飞机身上的两翼,唯有吮吸中外优秀的文化,唯有真诚审示自己的内心,才不至于在科技的丛林里迷失自己的方向。


     “格物穷理,同舟共济”,这是同济医院的院训,人文与科学在此交融。


     医学无法远离世俗生活,医生无法不食人间烟火,医学人文精神与空洞的说教格格不入,但医学人文精神从骨子里不媚俗,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这份感谢信写得情真意切,信件背后的故事更是感人肺腑,在医患关系磕磕碰碰的当下,无疑是一缕拂面的春风。医患关系不是秋天的风,更不是冬天的雪, 不应该寒冷,更不能如冰霜。而要营造春天般温暖的医患情谊,医者要先行,率先抛开顾虑,走出受屈的阴影,捧上一颗火热的心,同济医院心胸外科的医护人员做 出了表率。


    心脏肿瘤在临床上十分少见,心脏移植手术也不多见,但同济医院心胸外科医护同仁身上闪光的职业品格却十分丰满,他们的优质服务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三分 钟的热情,而是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风貌的全新展示,是职业理解,职业承诺的升华,做一个好医生,好护士,无疑需要有过硬的技术(cure),更需要血浓于水 的亲情照顾(care),还要有更加丰厚的悲悯心、同理心去面对患者的疾病的倾诉、苦难的呼号(call)和困惑、焦虑、恐惧的心理波澜。第一,第二点许 多诊疗团队做到了,但第三点许多团队没有做到,或者未曾想到要做。期待更多的医护人员从这个案例中吸取经验,将技术服务,身心照顾与苦难(灵性)关怀融为 一体,将全人医学的理念播撒到临床实践之中,以炽热的爱心和正能量消除早春二月的料峭余寒。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 09001709 Copyright © 2009-2010 Tongji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总机:027-83662688 传真:027-83646605 邮编:4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