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麻醉科

资料来源:本站

发布者:管理员

时间:2020-12-25

浏览量:

同济医院麻醉科由我国麻醉学奠基人之一、著名麻醉学专家金士翱教授创建于1956年6月。五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学术梯队优化,临床技能精湛,科研基础扎实,综合实力雄厚的学科,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麻醉学硕士点、1986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1995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

目前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39人。承担麻醉学博士后、博士、硕士、八年制及本科生教学任务。完成卫生部大型教学影像片《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的制作,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主编、参编三十余部全国统编教材及面向21世纪教材。至今共培养博士生100余名,硕士生300余名;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五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两篇,每年接收省内外进修医师、短期培训医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120-150名,已为全国各地基层医院培养了大量麻醉专业医师和科主任。教学水平达国内前列。

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包括临床麻醉(手术室内、外)、麻醉后监护治疗、疼痛诊治(急性和慢性疼痛)、急救和复苏以及麻醉学基础研究。目前能承担各种类型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手术麻醉,包括器官移植、心胸外科、神经外科、产时手术等,同时还开展了急慢性疼痛治疗、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等业务,设立了完善的疼痛专家门诊及术后疼痛治疗管理流程,麻醉质量及安全性达到国际标准。每年约完成15万余例各类手术和无痛诊疗麻醉、2万余例急慢性疼痛病人的治疗和6万余例术后监测治疗。

麻醉学科以病人重要器官功能监测和调控为主要手段,确保病人围术期生命安全。在器官保护以及围术期标准化评估及风险控制监测、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麻醉与脑科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共获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5项,省部级课题61项,现有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近五年来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专利37项,主编、主译、参编30余部教材及专著。

自2011年以来,同济医院麻醉科先后被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授予18项培训基地或培训中心称号,也是卫健委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及第一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2018年被认定为儿科麻醉学专培基地,2019年被评为湖北省麻醉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2020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与美国、德国及日本多家麻醉与危重医学中心密切合作,聘请8名外籍专家为我校麻醉学专业客座教授。定期多次主办大型国际会议、国家级及省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和基层主任培训班。

学科带头人  罗爱林教授

从事临床麻醉及危重医学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麻醉与脑科学,对心、肺、肝移植等及急危重症病人手术麻醉具有丰富经验。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器官移植麻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围术期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麻醉及围术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麻醉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理事,《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罕少疾病杂志》、《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Eur J Neurol、Neuroscience、 PLoS one、Chin Med J 等审稿人。1999年被湖北省教委评定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1年获首届华中科技大学“五四青年奖章”,2015年获同济医院第五届“十佳医务工作者”暨第三届“裘法祖医德风范奖”提名奖,2020年获武汉医学会“学会工作先进个人”。现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2篇论文分别获第一、二届全国中青年麻醉学术会议第一、二等奖。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部分科研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研究生70余人,其中有1人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有6位学生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培养的部分学生已担任省级三甲医院麻醉科的领导岗位。

田玉科教授,从事临床麻醉及危重医学四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疼痛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对于老年病人及疑难危重病人的围麻醉期处理、器官移植麻醉(包括肝肾联合、心肺联合、胰肾联合移植等)和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有较丰富经验。1992年至1994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吉森大学进修。先后以课题负责人身份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课题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等),各项课题经费累计超过500万元,其中在研课题经费近2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及二审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IF>3分的论文20余篇。担任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Anesthesia & Analgesia等杂志审稿人。《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麻醉学系列高级专著–小儿麻醉》(人民卫生出版社),《超声定位神经阻滞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多本麻醉学著作主编。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15年获第二届“中国杰出麻醉医师”称号并获“中国麻醉学突出贡献奖”;2009年获德国麻醉医师协会荣誉会员;世界麻醉联盟(WFSA)理事。指导的多名研究生在德国及美国考取医师执照并从事临床麻醉工作。

(注:资料更新于2022年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