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同济医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在汉召开

资料来源:《医师报》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21-04-24

浏览量:

分享:

4月23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委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协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委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暨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在武汉召开。大会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教授共同主持。


解决好重症医学临床研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的矛盾

“这次将会议地点选在武汉,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曾是很多重症医学同道共同战斗过的战场,也是重症医学发挥自身力量的重要阵地,我们希望能给各位重症医学同道提供一个在武汉再次相聚的机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他同时表示,从此次新冠疫情临床救治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临床诊疗,还是医学研究上,重症医学科都存在着“临床研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也是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暨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办会的初衷。他希望能通过学术论坛的举办,促进重症医学研究和重症医学技术的进步,规范重症医学的诊疗技术。“未来,我们也会通过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一系列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促进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


“感谢所有为武汉拼过命的重症医护人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胡俊波教授致辞表示,疫情期间,他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定点救治院区担任院长,清晰地记得杜斌教授、邱海波教授、童朝晖教授等各位专家及一大批重症医学人舍生忘我,深入病房参与重症患者救治的点点滴滴,“感谢所有为武汉拼过命的重症医学科医生”。抗疫工作中,在各位专家帮助下,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参与救治工作,交出了收治危重患者最多、坚守时间最长、患者并发症最少、院内零感染、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答卷。他说,此次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是对武汉抗疫工作的肯定,也必将促进湖北乃至全国重症医学和重症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民英雄张定宇的数次鞠躬

再次在武汉看到多位援鄂重症医学科医生,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定宇心中也十分感慨,发言期间,他多次在台上鞠躬,向曾援鄂的同仁表达敬意。他介绍,2020年疫情发生后,来自全国1.8万余名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作为排头兵、主力军,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与死神抢夺生命。“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加强了医疗资源统筹配置,使重症床位从1000张左右迅速增加到9100张,实行了一人一策,成立了插管、护脑、护心、护肾、护肝中医药等小分队,为重症患者救治保驾护航。”通过科学精准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新冠肺炎的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为湖北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同时指出,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大会在春意盎然、孕育希望的武汉召开,也寓意着开启了重症医学事业发展新征程。他相信通过重症医学专业各位同仁的努力,必将推动危重症医学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临床与研究相互促进才能让重症医学科不断前进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李萍副理事长指出,学科质量决定了学科的发展和未来。重症医学专业需要一支有能力、有智慧的专业队伍引领,重症医学目前正处在空前的发展阶段,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重症医学的不断向前的目标。要实现重症医学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源于重症医学人对重症疾病的执着,对生命的执着,更重要的是源于重症医学人对科学研究的不懈探索。每年一次的大会已成为国内重症医学领域的知名品牌会议,吸引数千名重症医学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参加,促进了学科的交融发展。她坚信在专委会各位专家大力支持下,在全国重症医学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未来重症医学会不断向前,锐不可挡。


大会分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席修明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Mervyn Singer教授、贵黔国际总医院马朋林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圣迈克医院Laurent Brochard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杜斌教授、法国米兰Bicocca大学麻醉与重症医学系Giuseppe Citerio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教授、阿姆斯特丹乌德勒支大学(UMC)Leo Heunks教授线上或线下作报告。在讨论环节,席修明教授、杜斌教授、马朋林教授就青年医生如何做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建议。




本次大会线上及线下注册参会总人数达3300余人,全国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以聚焦新冠肺炎救治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为核心,探索重症医学发展新动向。会场座无虚席,掌声和好评不断。

同济医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在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