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信息

同济医院最新研究:为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找到“主动出击”治疗路径

资料来源:本站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23-10-07

浏览量:

分享:

2023年9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汪道文教授团队在《循环研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中一种特定生物活性物质——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可以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少心功能损伤,从而为心肌炎的发病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心肌炎是一种心脏炎症性疾病,也被认为是年轻运动员心血管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病毒感染。普通急性心肌炎多数表现为活动后轻微的胸闷心悸不适,严重的表现出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由于目前对于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了解有限,缺乏特异性治疗。

于是,汪道文提出新思路:是否能找到一条主动出击的“抗病毒”治疗路径,增加心脏的“抗炎”能力,从而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和心功能损伤?

汪道文团队从临床出发,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临床样本,首先揭示心肌炎患者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EETs含量明显下降,这与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表达量及活性增加相关。在柯萨奇病毒(CVB3)诱导的心肌炎动物模型中,也有相同的发现。

花生四烯酸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是人体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维持机体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EETs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在特定细胞或部位发挥的特异性功能——“抗炎”保护,但它却不“稳定”,很快会被sEH水解酶给“消化”掉。如果使用sEH抑制剂,抑制sEH酶活性,减少EETs的代谢,从而间接增加EETs,就可能使其发挥 “抗炎”等生物学功能。

进一步动物和细胞的机制研究中发现,通过抑制sEH或外源性应用EETs使其水平增加,能够增强I型干扰素信号传导并刺激I型干扰素产生,以减少CVB3病毒的复制,显示出了抗病毒效应,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心功能损伤。

该研究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应用EETs/sEH抑制剂的抗病毒作用提供了思路,sEH抑制剂有望成为补充现有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新策略。


同济医院最新研究:为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找到“主动出击”治疗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