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专栏首页

湖北日报:同济医院“迁汉精神”的新时代担当

从上海到武汉,只为“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的情怀;从城市到荒地,只因“国家需要我们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的信念。迁汉68载,同济人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奉献的精神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医学传奇与人文传奇。

“迁汉精神”的沿革

对医学真理的执着探索,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对天下病人的一视同仁、永不放弃,是同济医院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中南地区医学教育资源匮乏,亟须培养现代医学人才。1955年,数百名同济医院职工、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怀揣着为建设国家拼搏开拓的崇高使命、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的强烈心愿,从上海搬迁至武汉,支持系统医学教育体系建设。

60年代初,在裘法祖、夏穗生和吴在德等人的牵头下,同济成立了“血吸虫病手术医疗队”,派出数十批医生前往枝江、阳新、汉阳、汉南等重疫区,训练农村医生进行脾切除手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一年内,同济共指导150名外科医生独立开展脾切除手术。此后二十年,同济医院共派出农村医疗队41批,累计1442人次参与其中。

同济外科率先推出“二减一保”举措,即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和国家负担、确保医疗质量。当时,病人来医院做胃大部切除手术的费用大约需要100元,很多农民无法承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吴在德将教室改装成简易手术室,使手术费用降至50元钱。

21世纪以来,同济医院牢记自身使命担当,进一步发扬无私奉献的“迁汉精神”。

同济医院心内科名誉主任汪道文每三个月为进修医生、规培医生等开展病历书写的教育,他始终强调对待病人的三个“标准”。首先,要确保病人的病痛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济医院作为服务人民的医疗机构,应该做好病症的准确诊断工作,以便病人能够得到最直接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其次,要保证99%的病人病情能够得到准确诊断。在当前医疗条件的支持下,同济医院有能力确保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确切研判。最后,要让复杂、危重、疑难的病人在同济得到最优质、最适宜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病人的治疗需求和具体情况,同济会根据实际选择最经济实用的治疗方式,确保病人能够获得最佳疗效。

2008年,汪道文组织举办“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心血管基础及临床研究专家进行学术分享。如今,论坛已连续举办15年,为每届参会的1000多名省内医生传授实用和前沿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让更多的医生了解最新进展和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2013年,同济心内科依靠微信成立“同济医院胸痛中心”线上交流平台,涵盖省内各个县市的心内科和急诊科医生。秉持“全天候、无盲区”的观念,同济心内科安排24小时值班医生,及时回复相关信息,积极进行技术探讨和问题交流。此外,汪道文每月会前往基层医院参与义诊,为医生们进行培训。

68年来,无数的同济医务工作者胸怀大局,始终秉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在无私奉献中彰显“迁汉精神”的使命担当。

于薪火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多年来,同济医院在众多研究领域不断深耕,完成了一项项尖端创新。

2011年,同济破除心脏主动脉夹层患者救治“需等待半个月恢复才能手术”的传统观念,开启立刻手术的崭新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2012年,同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冠心病的基因诊断研究,发现727个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为预测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早干预推开一扇光明之门;2014年,同济通过对6000例病患长达3年跟踪,在国内率先研究证明,接受支架植入的冠心病人中,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存在“人种的差别性用药规律”,打破了欧美统治“治疗指南”的话语权。

针对目前国际上推行的宫颈癌防治策略,马丁院士提出精准筛查宫颈癌易感人群的概念,进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宫颈癌防治策略、保护妇女生命健康。其开创的“治疗宫颈癌新辅助方案”,在根治宫颈癌的同时保留妇女生育功能,成果被写入欧美相关诊疗指南和共识。

陈孝平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大肝癌安全切除理论,开创了“肝血流阻断法”“肝脏双悬吊术”“肝切除法”等新技术,国内外临床应用达3万多例。凭借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陈孝平完成了一次次高难度的手术。

在他们的影响下,同济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何凡不断变化自身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方向。通过借鉴心血管通道介入技术,何凡为100多位肾内科透析患者延长了生命。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救治,何凡带领团队开展血管通路手术规范化研究,致力于向基层推广普及该技术。在何凡的努力下,他的团队不断突破医学技术的边界,拓宽患者的生命边界。胃肠道肿瘤专家王桂华教授以现代治疗方式进行胃肠肿瘤精准化治疗,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不断开拓创新。该科膜解剖手术基于胃癌病人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在多学科应用与发展,有效提升了胃癌病人的生存率和救治率。

在严谨中格物穷理,在严谨中开拓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推动医学发展,一代代“同济人”赓续接力,传承严谨、敬业、创新的同济精神。

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

同济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平战结合、医防协同。从突发应急到常态化迎战。2020年打赢武汉保卫战后,国家卫健委增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并落户同济医院。此后,同济医院从疫情中单一的医疗救治主体,拓展为围绕传染病、自然灾害、核辐射、中毒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五大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公卫事件救治体系的国家医学中心。

2020年6月,中心主体工程动工开建。规划布局中的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储存与研发基地,平战结合医疗救治中心,传染病防治、培训与研究基地,一体化创伤、中毒急救中心,核与辐射救治和教育培训基地,大数据中心等数幢建筑在武汉拔地而起。

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中心从“被动”突发应急转向“主动”常态化迎战,平战结合、医防协同,不断提升我国公卫事件相关危急重症的综合救治能力和水平。

2021年6月13日早晨,湖北省十堰发生天然气爆炸事故,当天晚上11时,同济医院神经外科雷霆教授、创伤中心李占飞教授到达十堰伤员收治医院。

2021年7月23日,受国家卫健委紧急调派,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赵建平教授到达南京,迎战“德尔塔”,直到8月26日返回武汉。9月13日,他又接到出征厦门的指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心专家组奔赴指导全国各地疫情动态清零和重症救治。

2022年4月17日,上海疫情暴发,同济医院牵头湖北省8家医院重症专家130余人奔赴上海支援。“我们将尖刀连重症救治‘三大法宝’带到了上海。”湖北援沪医疗队领队、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常务副院长祝伟说,这是2020年武汉抗疫最精锐的力量。

这家“计划外”的国家医学中心因突发疫情增设。平时,同济医院作为中心的主体医院,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专家团队,按照疾病和专业类型,建立各个工作小组;战时,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保证预警和救治平台正常运行。

面对全国多地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基层医疗条件和防控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中心启动60多场织网计划深入全国基层,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能力,助力基层构建起及时、有效、严密的常态化防治网络。

为公立医院打造同济“样板”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无价、大爱无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扎实推进健康湖北建设”的工作安排。同济医院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同济医院作为全国公立医院的示范者,始终践行公益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成立123年以来,同济医院发展成为我国专科门类最齐全、办院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之一,在华中地区累计救治病人1亿多人(次),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济医院作为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先行者,始终赓续“胸怀大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护佑生命”的“迁汉精神”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用老一辈同济人的艰苦创业经历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一代代同济人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在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上,努力创造不负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同济医院作为医学领域创新的开拓者,坚持发展临床、科研、教育三位一体。在医疗领域,同济不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更注重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济不断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科研领域,同济积极创新和探索,致力于解决医学难题,提高医疗水平。通过建立多学科合作平台,秉持“做对患者有意义的科研”理念,同济推动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的问世,为医学界贡献了同济力量。在教育方面,同济重视优秀医学人才培养。通过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同济不断传承医学理念,提升医务人员实力和专业水平。

同济医院以其卓越的医疗技术和独特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济积极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技术和治疗方式居于行业前沿。在肿瘤治疗领域,同济率先引入精准医学的理念,通过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同济医院拥有高水平专家团队,始终保持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合作和交流,提供最先进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此外,在器官移植、儿科、妇产科等领域,同济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未来,同济医院将以实干担当促进发展,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