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同济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
同济医院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六项国家级表彰

资料来源:本站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20-09-08

浏览量:

分享:

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济医院院长王伟代表同济医院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

 

同时,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赵建平、妇科肿瘤专科护士长张宏、胆胰外科医师赵俊芳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张宏、赵俊芳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0年初,面对猝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同济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越是艰险越向前,奋战重症救治主阵地,开辟抗疫云战场,攻坚科技抗疫战场,支援全国抗疫战场,坚守后勤保障阵地。

 

疫情期间,同济医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干部职工义无反顾、逆行而上、抗击病魔,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同济医院参加抗疫职工、可用重症床位数、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数、发热门诊接诊量、网上发热门诊咨询服务量均为武汉市之最。“咽拭子采样突击队”“插管小分队”等12支临床小分队探索出“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等体系化危重症救治方法,中央指导组高度赞誉,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下文全国推广“同济经验”。

科学防疫,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疫情初期,同济医院专家组第一时间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之后又联合国家医疗队发布《重症新冠肺炎诊疗与管理共识》《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规范重症救治流程。疫情期间,同济医院共主编指南和共识61个,发表高质量论文数量全国最多。调派专家参加国家医疗专家组赴满洲里、绥芬河、新疆抗疫,组建援京医疗队参加“核酸大会战”。

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艰苦奋战中,同济人充分展现了坚定的政治意识,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与国家同舟  与人民共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抗疫先进材料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同济医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科学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开放重症床位数、收治重症患者数、发热门诊接诊量均为武汉市之最,为华中科技大学抗疫赢得了荣誉,为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做出了“同济贡献”,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评价,马晓伟主任对媒体表示“以同济医院为代表的区域医疗中心在患者救治中发挥了砥柱中流的作用。”

1、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彰显同济政治站位和职业敏锐。1月7日,医院迅速成立“同济医院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吴菁和院长王伟任组长,全体副院级领导为成员。召开党委常委会,强化战时状态下院党委领导决策,院长统筹指挥,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领导体系和战时指挥体系。

2、“三个率先”彰显同济速度。一是在全国率先启动发热门诊,并迅速将发热门诊扩充50倍达5000余平方米,极大地缓解了发热门诊的拥挤,降低了院感发生率。二在全国率先启动“网上发热门诊”,及时为发热群众提供咨询、诊断和隔离指导,有效减少了实体发热门诊的拥挤,降低了院内感染,减少大众恐慌。三是在全国率先启动“国际抗疫连线”,将同济经验向世界传播。截止4月26日(不含托管医院、技术协作医院、对口支援医院及方舱医院),发热门诊接诊发热病人42414人次;“云门诊”免费服务近24万人次;目前已连线12个国家,建立60多个答疑微信群,群外群约200 多个,全球超百万人受益。

3、“主动请缨”彰显同济担当。疫情之初,医院主动向省市指挥部请缨,将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改造成传染病房,用于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开放重症病床2025张,9000余人投入疫情防控,真正发挥医疗国家队的中流砥柱作用,为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截止4月26日(不含托管医院、技术协作医院、对口支援医院及方舱医院),累计收治住院病人3539人次,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人数累计3201人次,治愈出院3209人次。其中,收治80岁以上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283人、ECMO使用台数等也均为武汉市之最。

4、“科学防治”彰显同济智慧。疫情发生之初,医院组织对发热门诊进行样本采集和院感分析,得出科学防护结论,极大地缓解了一线医务人员的恐惧;第一时间率先发布诊疗指南,为武汉乃至湖北的医疗救治工作提供科学遵循;在国家卫健委的直接指导下,牵头成立战时专家组和医务处进行质量控制,建立会诊制度和死亡病例讨论制度,联合国家医疗队发布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与管理共识》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深入探索出“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等体系化危重症救治方法,组建了气管插管小分队、护心小分队、护肾小分队、护肝小分队、护脑/心理干预小分队、营养小分队、中医小分队、康复小分队等12支多学科合作团队,对病人病程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从而创造了重症救治的“同济光谷模式”,使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死亡率由9%降低至2%,受到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赞誉,并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文向国内外广泛宣传和推广,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彰显同济智慧的“中国方案”。因为这一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对全球媒体宣布:如果他感染新冠,要求在中国治疗。

5、“党旗绽放”彰显同济境界。在全国率先成立“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陈孝平院士和马丁院士带领医务人员进行抗疫宣誓,各党总支党支部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冲锋在前;一线之外,各党支部又纷纷组织党员志愿者,为一线医护人员家属送医送药送生活物资;一线人员轮休,各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组织心理干预小分队,对轮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云门诊”开通后,党员医护人员纷纷主动报名,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上网,为病人解疑释惑。

赵建平先进事迹

从组长叔叔到专家爷爷
——逆行17年的平“疫”战士

24小时待命,一天100多个电话,每天加起来睡眠不足4个小时,赵建平每天穿梭于专家组会议、会诊、隔离病房间,和过去3个月的每一天一样,他说:“越是难的病例越是要用心。在担任湖北省专家组组长前,我首先是一位医生,我必须坚守在重症患者旁,与病毒战斗到底。”
这是2019年12月底自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怀疑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来,呼吸内科主任、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组长赵建平每天的工作节奏。只不过现在,赵建平坚守的地点从武汉换到了牡丹江。

迎难而上
对赵建平来说,他的战疫在2019年12月底就打响了。
“这两天收治的三位发热、肺部感染病人CT影像学特征非常特别,呈双肺弥漫性、浸润性病变,患者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还有夫妻两人先后发病的情况”,曾在2003年担任湖北省非典专家组副组长的赵建平教授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判断这3位病人不同寻常,第一时间在科室下达了工作指示,“上报硚口区疾控,科室各病区注意排查有无类似病人!”

“情况紧急,必须将患者全部进行隔离,实行集中管理”,赵建平一声令下,科室立即行动。医院感染管理科现场指导设立隔离区域,护士长组织领取防护用品并进行防护措施的培训,严格按照要求启动标准二级防控,护理人员安排专班守护,清理家属,实行全无陪隔离管理……1个小时不到,病人集中管理落实到位,医护专班守护人员落实到位,病人及家属告知沟通落实到位,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情绪稳定,一切工作有条不紊。随后,12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转至武汉市疾病救治中心继续治疗。

然而,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不久,武汉多家医院均发现疑似病例,湖北省随即组建专家组。同济医院是全国排名前八、华中地区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医院,赵建平所在的同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又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临危受命,赵建平责无旁贷出任专家组组长,负责全省不明原因肺炎的诊治工作。

面对未知的病毒,赵建平深知责任之重。他打起十二分精神,每日奔波于武汉市疾病救治中心(金银潭医院)、肺科医院、汉口医院等定点医院,对危重病人进行查房指导。他每天要电话上百个,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强迫自己休息。

从12个确诊病例上升至过万病例,每日疫情数字的变化都在催促着赵建平快一点、再快一点。1月22日,为了提高诊治效率,赵建平第一时间联系感染科、急诊科专家根据同济医院和武汉市接诊的第一批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

从战疫打响至今,赵建平没有休息过一天,甚至连一个安稳觉都没睡过。他带领同济医院医护人员深扎于一线救治患者,与国家派来的医疗救治专家通力合作,不断从医院层面、国家层面推进诊疗指南和救治方案迭代升级,至今共修订了五版的诊疗规范,撑起了防治重症新冠肺炎的第一道防线。

同济医院的80多岁的老专家在家发烧,凌晨两点给赵建平打电话,他马上联系救护车接至医院;得知医院同事发烧在家自我隔离,他马上催促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同济医院急诊科被感染的临床医生陆俊恢复顺利,情况稳定,核酸检测已转阴,1月29日将从金银潭医院转回同济医院继续做肺部的康复治疗;在他所负责的同济医院呼吸内科,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

“一定要请赵主任看看片子,一定要请赵主任看看诊疗方案”,在这个特殊时期,赵建平是大家心目中的守护神!

握住时机

从事呼吸科诊治几十年,赵建平对患有呼吸疾病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份共情感更敲击着他的心。只要能为患者好,他不怕劳累,胆大心细地实践着自己改进的治疗方案。

在赵建平的方案中,“时机”是治疗的关键。就拿是否使用激素、如何使用激素这一医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来说。经过详细的回顾、对比分析,赵建平提出,对于新冠肺炎早期轻症病人,不建议使用激素,对于7-10天后如出现持续高热、明显呼吸困难、低血氧症或影像学进展明显的患者可加激素。

一次,医院收治了一位70多岁的女性患者,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0%多,上了无创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也只有80%,持续两天,依旧无好转。按照以往的观点,这位患者应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治疗。

但是,为了避免后续的并发症,赵建平一直守护在患者身边,慢慢地调试,加上药物、激素的使用,到第四天,血氧饱和度达到了90%-95%,到第七天,患者的血氧达到了98%,脱离了危险。

一例例鲜活的转危为安病例给赵建平带来了莫大的信心。“越是难的病例越是要用心。”赵建平说,“在担任全省专家组组长前,我首先是一位医生。”

治疗过程中,赵建平还提出,对于氧饱和度情况不好的患者,用好无创呼吸机,配合小心调试药物,比直接气管插管更好,能有效地避免一系列的并发症,提高救治率。当然,用好无创呼吸机也需要正确把握“时机”,更需要患者的理解、配合和信任。

疫情期间,赵建平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疑难重症,积极实施自己的治疗方案,以病人更好的恢复、更好的生活质量为宗旨,在临床上悉心探索、照料,帮助一位位患者度过最危险的时期。

千叮万嘱

1月29日,全国首例高龄新冠病毒肺炎感染患者经治疗顺利出院,这名78岁高龄患者正是由同赵建平团队诊治的。

患者从1月初出现感染迹象到治愈出院,前后历经25天。期间,出现了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等危重症状,还上了呼吸机。

“与病毒做抗争,心态很重要。”在总结自己战胜病毒的过程时,患者如是说。但是,患者不知道的是,为了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赵建平顶着巨大压力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从医学术语上来说,当时他肺部的片子显示两个肺都白了,情况非常危重。但是,看他感觉挺好,我们决定暂时不告诉他实际情况,只说通过治疗慢慢会好的。”没想到,帮患者消除担心,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赵建平说,“这是我一个多月来,最开心的一件事情。” 卢爹爹的出院,也给了当前临床界战胜这场疾病很大的信心。 “虽然会付出代价,但这场疾病是可以战胜的”

疫情期间,除了对患者的百分之百用心,赵建平说得最多的是叮嘱的话。“无论是否工作状态,无论是否在病房或是其它环境,口罩一定要戴上。” “千万不要在思想上有任何的松懈期,时刻谨记现在全国上下全力阻击的这种病毒是一种无症状也能人传人,且不分年龄大小、国籍、性别,有无基础疾病,所有人都易感染的传染病。”

他说,与患者接触最多,感染风险最大的是医护人员,再加上全国范围内的医护队驰援湖北,医护人员的防控更显重要。

所以,他担心医务人员离开病房之后,或者在离开医院到另外的环境里,防范意识可能会有所放松;他还担心医务人员如果在岗位上,感染了病毒又没有任何症状,感染其他的医务人员;他又担心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发热门诊,而忽视了来自其他科室和病房的感染源。所以,不放过任何机会,对自己的科室,他千叮万嘱;去会诊、去其他医院、去任何场所,他首先要强调的也是安全;面对前来驰援的医疗队,除了感谢,他依旧是不断叮嘱……

负重逆行

“我们是国家队,最难攻克的地方,我们得率先冲上去。” 4月11日,赵建平抵达牡丹江,他作为囯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医疗专家组成员参与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病例的救治工作,指导当地疫情防控工作,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希望通过现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将病毒控制住。”

赵建平说,中国的经验应该就是最成功的经验,实践已经证实这个经验是最有效的。传染病防治的一些关键措施,我们刚开始认识不足时,没有做到,但后来做到了。
在强有力地切断传播途径之外,还涉及很重要的传染病源的收治问题。武汉初期因为床位不够,没有办法对这些被感染的病人,包括轻症病人,做到应收尽收。应收尽收,并不是轻症一定要治疗,最主要的是阻断传染源,不让他们在家庭中或是在就诊过程中传播。方舱是我们非常大的创举,将一些症状不重的隔离了,就不会传染别人。轻症病人进方舱、重症病人进医院,这叫分级治疗,救治的效果就会更好,就能达到最佳。

我们能取得现在的进展,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很重要的是中国的百姓比较相信政府。武汉人民不出门,全国人民戴口罩,这非常重要。

现在牡丹江好多了。有了武汉的经验,就有条不紊地干,及时发现及时去查,不让它传播。现在的治疗经验也比之前充足,效果好多了。在武汉,我们就有了救治方案,按部就班地救治就好。“在重症救治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关口前移,我们要想很多办法让轻症病人不变成重症。”

随时待命

8月30日,赵建平从乌鲁木齐返回武汉。这也是他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第三次与新冠肺炎正面交锋并最终取得胜利。

7月18日,赵建平从武汉飞抵乌鲁木齐后一直在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以下简称“定点医院”)救治患者。他将自己来到乌鲁木齐的一个月时间分为三个节点,从最初的患者少,到封城筛查两三周时的高峰,再到半个月前的确诊病例零新增。

“接到通知只知道乌鲁木齐有疫情,因为已经有过新冠肺炎的一线治疗经历,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能力,还是有把握的。”赵建平说,刚到达定点医院,患者不多,治疗患者和建设病房同步进行。每天早上,他会先进行病例会诊,逐一讨论每个病例,研判后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方式;接着,他会去到患者病床边开始诊治。赵建平负责的区域,是2个重症病区和4个普通病区,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间穿行四五个小时。

在治疗中,一名92岁的患者让他印象比较深。赵建平说,最初时,这位患者对病情的担忧,后来慢慢对医护人员的充分信任,最终他也顺利康复出院。

“尽全力减少患者转为重症、降低病亡率。”赵建平说,新疆的疫情与绥芬河、武汉比,有不一样,在绥芬河,多为输入病例,患者多为年青人,没有基础疾病,而在新疆,患者是多为社区感染,有年青人、老年人都有,与武汉相似。但在武汉,患者是得病后才能住院,但在新疆真正做到了“关口前移”。采取很多的措施,非常到位,也非常及时,这才有效地把疫情扑灭。如及时地发现了首例病人,并且进行了相应的病人排查隔离,还有一些密接者的追踪;如乌鲁木齐进行了一些封城的措施,这样使患者互相之间传播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减少。当然,最最重要的措施是在乌鲁木齐进行了全民核酸检测,把那些潜在的感染者都筛选出来,主动性强,所以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并取得胜利。赵建平说,面对传染性疾病,永远是防比治更重要。

在隔离的酒店里,赵建平说,以后如果还有疫情发生,他随时听从组织召唤。

作为医生

“治病最关键的是正确诊断,诊断对了,再对症下药,病情一般会很快缓解,但若诊断错误,则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赵教授说。

在百度搜索“赵建平”,即可看到有网友评价赵教授诊断清楚,用药准确,病情很快好转。

有位经常咳嗽的患者,被诊断为支气管炎,一发作就注射抗生素,两年来平均每个月要打次点滴,经济上实在承受不起,经人介绍找到赵教授。

和往常一样,赵教授只是“望、闻、叩、听”一番,再看看患者以前的诊断记录,发现该患者是位哮喘病人,之前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在对症治疗后,患者再无咳嗽症状。

赵教授比较反感仪器检查,听诊器是他离不开身的重要检查仪器,“望、闻、叩、听”是他对患者用得最多的检查手段。

给患者看病,特别是首诊患者,他多半会用听诊器做常规检查。“动不动就做大检查不可取,哮喘患者通过CT等看不到,只能通过肺部听诊。”

“不能看着病人有症状、有痛苦而不去想办法解决。”做了几十年呼吸科医生,每当听到“慢阻肺”这几个字,他总是想到患者那无休止的咳、痰、喘、憋,活动受限,能做的只能是“望窗兴叹”,每日如此的反复犹如梦魇挥之不尽,痛苦之状无法言表。而吸烟,正是这种高患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调查显示80%的慢阻肺患者有吸烟史。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慢阻肺的发病及防治情况,国家委派了一批医务工作者下基层进行深入调查,从基层着手为我国慢阻肺早防早治方案制定提供建议。赵建平的调查点在湖北潜江,当时筛查的2.5万人里40岁以上的慢阻肺病人大概有三百多个,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

为了帮助农村患者从源头上遏制慢阻肺的发展,他提议在镇里成立戒烟协会,由镇长亲自担任会长,各个村的卫生院书记担任副会长,再由村医当监督员,定期召集烟民开宣讲会。光有组织的力量还不够,他还在各个村里树立起了带头戒烟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真真切切地影响更多烟民。

正如他所说,“作为医生,不能看着病人有症状、有痛苦而不去想办法解决,那是最基本的医德。”短短的一句话,却从他的口吻和眼神中感受到了对医疗事业的孜孜追求和对患者满满的关爱。


张宏先进事迹

巾帼不让须眉 奋战在抗疫一线

12年党龄,25年护理工作经验,张宏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默默奉献,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新冠疫情发生后,张宏成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的第一批护士长。她带领妇科肿瘤的娘子军们不眠不休在48小时内完成隔离病房改造,改造完成的当天就收满了病人。张宏曾连续15天没有离开发热病房,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在一线工作的第10天,她得知儿子突发高烧,症状极似新型冠状肺炎,身为母亲的她彻夜难眠,夙夜忧思,但第二天擦干眼泪,依旧奋战在抗疫一线。

救死扶伤 义无反顾。张宏所在病区80%的患者都是危重症,每天都要面对突发的病情变化和大小的抢救。作为护士长张宏身先士卒亲自做重症患者的擦洗、大小便护理、咽拭子采集、给压疮患者清创换药。
为了抢救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她带着科室的护士整整忙了7个小时,等到下班时,一天未进米粒的她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发现里面薄薄衣物和头发都已全部汗湿。她没有任何的抱怨和牢骚,却在谈到没抢救过来的患者时一贯坚强的她泪如泉涌。

细致服务,温暖人心。张宏悉心照顾患者,待患者如家人。有些新冠肺炎患者入院后情绪低落,为了帮助病患打开心扉配合诊疗,张宏主动跟他们拉家常,聊自己的家人和家庭生活。每天上班,张宏第一件事就是把带给患者的苹果放在床头,寓意“平安”。每天下班前,她总要在病房里和患者聊天,鼓励他们,才安心下班。由于持续的发热乏力,有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张宏帮他们翻身叩背,做口腔护理,在床边一口一口地喂患者吃饭,往往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期间,张宏护理住院患者总数79人,其中病危28人,病重48人,经过精心护理治愈出院70人。

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抗疫一线在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张宏同志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心全意救助病患,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冲锋在前。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张宏说:“在这特殊时刻可以为党分忧、为国尽忠、守护人民健康是我的心愿和责任。”她将这份“初心”化在了“抗疫”的实际行动中, 将“医者担当,护佑健康”当作自己的使命,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托起患者生存康复的希望。


赵俊芳先进事迹

                    逆行上前线 冲锋在前显担当

赵俊芳同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他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四出四进”支援发热门诊,连续四个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努力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

首批逆行上前线 ,坚守最后一班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着13年党龄的赵俊芳响应同济医院党委号召,毫不犹豫最早报名奔赴一线支援发热门诊。农历大年三十,他受命进驻发热门诊,发热门诊病人多,任务重,白天黑夜连轴转,且大多数都是重症患者,他主动报名承担参与抢救危重病人,观察留观的重症病人,为了可以随时照料病人,不耽误病情,他主动搬到病房住,随叫随到,随时待命。从1月到5月,整整4个多月,每轮隔离期一结束,他就马上回到发热门诊岗位上,四出四进,成为坚守发热门诊时间最长的医生。在他的带动下,外科年轻医护纷纷主动报名前往一线。

置之生死于度外,舍小家为大家。作为最早奔赴发热门诊的医生,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未知性和凶险性,赵俊芳没有退缩,他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度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勇敢与坚强。一次一位病人因剧烈咳嗽喷溅出大量飞沫,赵俊芳的防护面罩恰巧被另一位病人碰掉脱落,面对突发状况,赵俊芳没有惊慌,一面维持秩序告诉病人做好防护,一面快速更换防护用品继续投入工作。事后,他认真分析此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提醒同事做好预案。

同为医生,赵俊芳的妻子奋战在重症病房。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夫妇俩将2岁的孩子送回了老家。他告诉儿子“爸爸妈妈正在打怪兽,打完了就接宝贝回家。”“爸爸妈妈,等我长大了,也要和你们一样打怪兽。”每每听到儿子稚嫩的声音,赵俊芳都要强忍泪水。“没有大家,哪来小家”这是夫妻俩共上战场时的信念,更是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铮铮誓言。

恪守使命职责,医者仁心暖病患。作为共产党员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一天,在发热门诊值班刚刚结束时,一位前来就诊的老爹爹突发脑出血心脏骤停,赵俊芳不顾劳累,冲上前与同事一起抢救, 20分钟的心肺复苏,为患者争取了救治黄金时间。一对来就诊的老夫妻,没有子女照顾,情绪不稳,赵俊芳一边主动安抚老人,一边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每当听到病人的一声“谢谢”,赵俊芳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危急关头不言退,冲锋在前显担当。赵俊芳坚持以疫情为令,以岗位为家,奋勇向前,无惧无畏。一些重症患者要用无创呼吸机,操作时医生需要直接面对病人的呼吸道,为保护同事,他尽可能更多地承担这一任务。赵俊芳还承担转运病人的工作,由于工作强度大全身衣物经常湿透,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吹着湿透的衣衫是一种浸入骨头的冰冷,而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感冒而影响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俊芳同志坚守在抗疫最前线,“不忘初心”是他的党员使命,“护佑健康”是他的医者誓言。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忠诚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 同济医院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六项国家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