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媒体聚焦

长江日报:同济医院国际范儿亮出世界名片

资料来源:本站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18-12-19

浏览量:

分享:

“国际一流医院”不断升级“朋友圈”

同济医院国际范儿亮出世界名片

 

    10月31日,在中德两国卫生部高层的支持下,中国首个中德友好医院正式挂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此次挂牌由中德医学协会、德中医学协会、同济医院三方共同推动。至此,同济医院国际“朋友圈”版图再次得到扩大,冲刺“国际一流医院”迈出坚实脚步。

    34名来自德国驻华大使馆、德中医学协会的官员、专家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德国驻华大使葛策祝辞中提到:“同济医院在全球享有盛誉,是迄今为止中德医学合作最富有成效的摇篮。”

    “格物穷理、同舟共济”。始于1900年德国医生宝隆在上海创建的同济医院,从仅有20张病床,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为新中国中部地区的发展迁往武汉,再到2000年建院100周年之际规划愿景:用20年时间,“奋力创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医院”,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亚洲第一、全国第一在这里诞生。数代同济人积淀出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一心赴救、精益求精的“同济精神”,正推动这家国际化医院实现新时代的跨越!

    洞见医学未来

    每个时代都留下了

    创造历史的足音

    11月2日,“中德友好医院”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正式揭牌后的第二天,第31届中德-德中医学协会年会暨第十一届医院管理研讨会在上海开幕。自1984年成立中德医学协会和德中医学协会以来,连续34年,每年都会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中国一次,德国一次,交替举办。

    诞生于上海十里洋场,成长在长江之滨武汉的同济医院,是中德医学合作的摇篮。1947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医七年、获德国“外科专家”称号的裘法祖回国,不仅在同济医院开启了他长达大半个世纪的“高光”人生,更将同济医院外科带入发展快车道。

    裘法祖教授一回国就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的“大外科”已不能适应外科医学的发展,于是着手勾画在外科领域建立专科的蓝图。不久他即在国内率先将外科分为普通外科、矫形外科(骨科)、胸腔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神经外科)等,独立出麻醉科。

    当时中国外科水平低,能施行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等手术的医院寥寥可数。1947年,裘法祖接任外科主任后,立即开展了七八项当时属于风险较大、较复杂的手术,结肠后比尔罗特氏(Bi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直肠癌根治术、乳癌根治术、局部麻醉下的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等。

    1947年至1955年,裘法祖、夏穗生、王泰仪、蒋先惠、童尔昌、陈夏丰、章咏裳、吴在德等一大批同济外科知名教授多次在上海、北京等地外科学术会议上介绍自己总结出来的手术方法,将这些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

    在同济医院院史馆,每走一步,都是沉甸甸的医学成果和文化积淀,令人肃然起敬。从抗日战争时期发现流行于川南的痹病,到解放初期同济医院首创治疗血吸虫病“酒石酸锑钾三日疗法”;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同济医院组织志愿医疗队开赴中朝边境救治大批重伤志愿军伤员,到上世纪60年代首次报道“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发病机制并为当地患者开展筛查治疗;从上世纪70年代先天性巨结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诊断获当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再到80年代同济外科专家筹建起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并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病房……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医院医疗技术创新成果迭出。

    出生起即刻着“国际化”基因的同济医院,在穿越世纪腾飞的途中,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她创造历史的足印。

    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紧跟国际前沿

    做适合中国人的科研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过:“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60多年前,裘法祖的德国导师反复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是用他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病人的幸福。”

    2009年11月3日,一场不寻常的手术正在进行。同济医院外科手术室,一位普通的母亲为割肝救子日行十公里减去脂肪肝,正在接受亲属间活体肝移植。这场肝移植手术历经漫长的14个小时,最终母子平安。

    在国内,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从理念到实践,都由陈孝平教授首创。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手术直播之前,陈孝平就已经因为5次打破肝脏外科手术禁区而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在世界肝癌外科领域,他站在同济肝脏外科历代前辈的肩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两大理论,建立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这些方法很快在基层医院得到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肝病手术治疗水平。

    2015年,陈孝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众望所归。今年,他作为美国外科协会资深荣誉会员,出席美国外科协会第138届年会。这项学术荣誉每年仅授予全世界有突出成就的外科专家,其中外国专家仅3—4位。

    “中国医生要为世界医学作出自己的原创性贡献。”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马丁教授一再强调,最多的病例在哪儿,最好的医生就会在哪儿。中国医生不能一味听从国外指南,一定要做自己的临床研究,创新技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就拿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来说,国际诊断治疗指南仍然将放疗作为金标准,严重不适合中国现状。

    宫颈癌真正的高发在亚洲,通过多个大样本人群分析,马丁院士团队发现当前我国宫颈癌发病特征与21世纪初的研究结果比较已发生变化:我国宫颈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农村与城市之间宫颈癌发病年龄及疾病转归的差异小;随着适龄妇女对宫颈相关疾病知识认知率上升,83.9%的患者接受了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

    在今年3月的国际顶级盛会2018年美国妇科肿瘤学年会上,马丁团队大会发言,首次对外公布一项中国宫颈癌III期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引发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马丁团队提出的这种“新辅助治疗”完全改写了传统,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已列入国内外宫颈癌诊治指南和共识,包括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美洲国家癌症指南和欧洲三大肿瘤学会共同编写的妇科肿瘤诊断治疗共识。

    从去海外求医到国外向中国输送病人

    比肩国际

    向世界亮出中国名片

    今年8月,第四届欧亚结直肠癌峰会暨第九届俄罗斯结直肠癌国际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应大会邀请,龚建平教授所带领的胃肠微创团队完美演示了他基于“膜解剖”和“亚微解剖”理念下的“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D3+CME),手术演示技惊四座。大会主席色科夫教授评价:“您的团队华丽而震撼的手术表演,太完美了!我要强调的是,这是第一次,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手术演示结束后,龚教授就“膜解剖”理论进行了大会专题报告,详细讲解了“膜解剖”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并耐心细致地解答专家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中国胃肠外科医生首次走出亚洲、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现场手术直播,也体现了他提出的“膜解剖”理论进一步被国际认可。

    “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导致我们不应该唯西方是从。中国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中国医生来解决。”这个观点已经成为同济人的共识。

    感染科教授宁琴提出的“慢乙肝临床治愈”理念将临床治愈率提高至24%,并受邀在全球顶级的美国肝病学年会上进行口头报道;儿科罗小平教授开创性地开展了中国遗传代谢病筛查与诊治技术规范化研究,建立全国第一个儿童遗传代谢高危筛查诊断技术平台,无不是基于临床问题,做对病人有意义的科研,让顶尖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让病人受益。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认为,即便全世界没有指南共识,中国的医生也一定要有基于实践积累经验的意识,在五花八门的病例中总结规律,寻找突破。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国际数据显示,暴发性心肌炎病死率在70%以上,全世界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

    2014年开始,汪道文教授团队瞄准暴发性心肌炎,开始临床研究治疗。基于临床实践,汪道文总结出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可将暴发性心肌炎救治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震惊国内外。目前,该综合救治方案已编写成“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7)”,走出国门,在德国等国家进行推广。

    2018年8月,受弗莱明教授邀请,汪道文教授到访法兰克福大学做学术交流,指导德国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进展。3年来,汪道文教授与德国科学院院士英格丽·弗莱明教授之间长期合作支持国内血管生物学研究及临床转化的发展,促进了两国在心血管研究领域的交流,推动了中德在心血管领域研究、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翻开血液内科主任周剑峰教授的朋友圈,清一色是对国际前沿研究的关注。2013年,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美国已用于临床,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大的医疗中心也开始了实体肿瘤的治疗试验。“能够出国看病的人总是少数,尽快实施能解决问题的医疗新技术是我们这个级别医院、医生应有的责任。”他嗅到了CAR-T的价值,针对复发难治的白血病患者,CAR-T很可能是绝处逢生的一株救命草。

    2017年12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59届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上,周剑峰教授团队6份研究成果受邀在此会议上展示,周剑峰在大会现场公布了全球首个采用两种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序贯回输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成果,备受瞩目。

    2016年以来,周剑峰又将CAR-T疗法成功运用于复发难治的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不到三年,周剑峰带领团队在血液系统这三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320多位患者受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迪拜等国内外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架起中非医疗之桥

    国际医疗援助服务

    共筑健康丝绸之路

    “汇通中外,开放融合”。改革开放40年来,同济医院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医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德、美、俄等国6家医疗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不仅注重“输入”,同济医院还将“输出”作为头等大事。对同济人来说,“同济”不仅昭示着一种荣耀,更代表着一种社会责任。1964年4月,一支20多名湖北省医生组成的“中国医疗队”,从北京到了阿尔及尔。经过十几天的奔波抵达“撒哈拉之门”塞义达市,落脚在撒哈拉大沙漠的边缘,从此开始了中国医疗界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伟大历史使命,拉开了同济医疗援外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同济人就成功地在非洲开展了断肢再植、霍乱抢救等难度较大的技术服务,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们不仅推广现代医疗技术,还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药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办法带到世界各地,为所在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以医疗为媒,架起中非友谊之桥。

    2017年起,同济医院WHO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还与蒙古国达成未来合作初步意向,将重点帮助蒙方进行康复护士和矫形器制作人员培训,并签署合作协议。

    今年11月,医院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中非妇产中心”合作协议备忘录。如今,同济医院正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国际医疗援助服务,共筑健康丝绸之路。

    “真正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研究都是人民群众所需。”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说,科教兴院始终是发展战略,临床需求、国际一流目标、健康中国建设便是科研创新的三大源动力。党委书记吴菁表示,同济医院从1900年建院以来,“家国情怀、并容徧覆、内生发展、深根医学、大爱无疆”的精神内核一直是同济文化的基因,比肩而行,以义为利壮大国际“朋友圈”,更是同济文化得以历久弥新、持续创新的根本所在。如今,已然步入“国际化”发展快车道的同济医院,不仅造福中国患者,更走向世界!


 

长江日报:同济医院国际范儿亮出世界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