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文化建设

于世英:探寻同济精神——宜宾行感悟

资料来源:本站

发布者:管理员

时间:2010-09-30

浏览量:

分享:

探寻同济精神
——宜宾行感悟
同济医院肿瘤中心 于世英

  宜宾,同济医院发展历程中的驿站。5年8个月(1941年1月至1946年8月)的宜宾岁月,在同济医院110周年发展历程中是短暂的,却是值得探寻和记住的。那是祖国命运多舛的年代,战争与贫穷交加,民众灾难深重。那也是同济医院的命运也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年代。为躲避战火,同济医院随同济大学同济医学院,历经艰辛,迁徙七省两国,从上海迁址落脚宜宾。同济在宜宾的岁月,是祖国主权面临危难的日子,然而,宜宾却是同济医院开始由中国人自己管理医院的起点。

  同济医院能在艰难困苦中生存下来,而且在任何时间都在不断发展进步,也不曾衰落,其中一定会有一种传承的精神、或一种力量、或一种文化来延续同济历史。宜宾寻访的日子,我们探寻,我们思考同济精神是什么。当我们抛开现在时髦的流行词汇后,可以发现,其实引领同济发展的还是人性中散发出来最本质的至善、至真和至美追求。

  一、博爱至善

  同济医院医护人员留给宜宾及李庄人民心中的印象是什么?同济医院在宜宾及李庄的日子已经十分久远。因此,在宜宾和李庄的街头小巷,只要看到模样是80岁以上的老人,都忍不住要上前询问一问。问他们可否记得当年的同济医院?可否描述他们心中记得的同济医护人员?所打探的老人们无一例外都笑呵呵地说,记得!记得!随后,他们都会主动地描述同济医院医生当年治病救人的情境。门诊看病不要挂号费,每逢赶场日(每3天一次赶场集市日),同济医院医生还主动到集市闹市区为大家看病,抗战胜利日同济医院义诊3天……在李庄同济医学院旧址门外,一位姓曾的88岁老人,还绘声绘色向我们讲述同济医生高超的技术:“刀子划一层草纸,就是一层,绝对不会划伤第二层”。医术高!态度好!是他们对同济医护人员评价重复最多的赞美词。

  为患者看病,帮助受苦受难的病人解除病痛折磨。这是宝隆博士创建同济医院的初衷。同济医院的创院是从一个人的善心出发,同济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则是无数同济人善心的传递和播散。从建院初期每天看病数十人,到今天每天为1.5万余患者提供有水平的医疗服务,这是同济博爱至善精神的传承和体现。裘法祖院士曾说,“医学归于大众”。这就是说,医学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象牙塔中做文章,医学是为大众服务的。医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病人,行医需要仁者之心。治病救人是行医的目标,博爱至善则是行医的出发点。

  二、自省解惑

  爱学习是同济人留给宜宾和李庄的深刻印象。在宜宾的长江零起点广场,我们遇见一位李庄出生长大的老人,她说当年同济爱学习的风气深深影响了李庄,以至今天的李庄还依然保持着淳仆的民风。

  爱学习是同济医院的优良传统。同济的爱学习,非常有特点。同济的学习,自省解惑,一是重视自学,二是重视教学,三是重视科普。

  重视自学:为患者提供最新最好医疗服务,需要医务人员主动自学,不断自我反省。当年的宜宾李庄,一个只有约3000人的小镇,突然接纳1.2万人的避难师生和研究人员。庙宇腾出来当教室,仍然没有足够教室自习读书,长江边上的小茶馆成为了同济医学生们自习读书场所。四川的小茶馆从来都是麻将的天地,同济人却把茶馆变成读书自习的天堂。想到他们在江边树下,点一碗盖碗茶,在江风的吹抚下读书、谈人生,是何等的惬意和别有风姿。一位当年毕业的同济医学优材生曾打趣回忆说,那个年代的小茶馆,是他们学习医学知识、培养良好学习风尚,以至世界观形成的场所。同济医院的这种自学精神,不受时空影响,也不受年龄影响。忙,没时间,不是借口。环境嘈杂也不是借口。终生学习,主动学习,是同济的自学风尚。同济医院许多著名的老教授,用他们的一生言行,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重视教学:同济医院发展的要诀之一是重视教学。同济医院建院刚7年,就创立了同济德文医学堂,即同济医学院。教书育人,授人以渔,事半功倍。同济医院在宜宾及李庄的日子,不仅行医,而且还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如医学生课堂教学,临床实习带教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播医学知识,帮助更多的病人,而且教学还能督促教师自己不断学习,促进教师自我修养,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也是老师们向年轻人学习,受年轻人激励的过程。

  重视科普:在李庄,同济与中央研究院一起在田埂上开办过医学科普知识展览。在宜宾,同济创办了专门的“医学科学陈列馆”。重视科普是同济的光荣传统,中国第一次人体“解剖学展览会”就是由同济的裘法祖、谢毓晋等1935年在上海创意举办的。《大众医学》这一医学科普中大哥大的杂志,也是由同济的裘法祖教授等在上海创意举办。在入学新生中发现培养有从事出版及医学传媒才能的专业人员,要求广大学生传授医学知识也是老校长的远见,更是老一代同济人的胸怀。过去贫穷的中国,病人不仅受疾病折磨,而且还要受无知识和无钱就医的困扰。医学归于大众,科普宣传让大众多一些医学常识,对于防病治病改善大众健康,同样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潜在作用。

  三、求索弥新

  勇于探究解惑,也是同济人留给宜宾李庄的深刻印象。一个称为“痹病”(痹音“Pa”,在四川话中意为软瘫)的疾病,曾在四川流行发病多年,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宜宾中学“打牙祭”晚餐,大批学生中毒。所有中毒者发生人们恐惧的“痹病”,表现为身体软弱无力,有的还呼吸困难,生命垂危。接到求救后,同济医院的教授们立即赶往现场救助。在对病人进行抢救的同时,立即对食物进行分析。初步判定与食物中毒有关,而且症状有些像钡中毒,同时还发现凡是当晚喝汤越多的同学,病情也就越重。因此,对喝剩的汤进行化验分析,结果发现,汤中果然含有钡盐。 再追查食盐,发现食盐中的确含有大量氯化钡。随后,又反复进行动物实验,最后确认了被称为“痹病”的地方病,原来就是含钡食盐引起的氯化钡中毒。紧接着,再查这种食盐的来源。真相大白,食盐是当时四川广泛食用的五通桥生产的“桥盐”。然而,正当同济准备上报研究结果,五通桥盐商专程登门,送礼说情,央求不要上报,以免影响他们的“钱”途。为了人民的健康,同济不仅坚持通报,同时也对盐厂的制盐工艺提出建议。建议他们在生产的“桥盐”工艺过程中,用“芒硝”(硫酸钠)使井盐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钡转化为难溶性硫酸钡,并使其沉淀、分离并去除。从此,彻底消除了曾在四川长期流行的地方性“痹病”。同济人求索弥新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格物穷理是同济医院的院训。医学是一门不完善的学问,医学还有许多问题未解决,现有的诊断治疗方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需要不断求索弥新。严谨、求实、创新是同济的优良传统。例如,文革十年动乱之后,同济医院恢复正常工作秩序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各个教研室及各学科都开设实验室。如今,同济医院每年获得国家级科研资助项目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茅,这是同济人求索弥新精神传承的具体体现。

  四、同舟共济

  同济在宜宾及李庄,是中国人自己管理同济医院的起点。当时师资严重不足,物质极度匮乏,而且从繁华大都市到封闭小镇环境有巨大落差。初到李庄,没有电灯,晚上每个人只好用一个昏暗的菜油灯盏来读书自习,而且为了省钱,基本上只点燃一根用灯草做的灯芯。同济医院及医学院在宜宾,教师一共才40多人,居然有学科门类齐全的门诊和住院部,也有学科门类齐全的基础医学教学。让我们看看分散在宜宾城区及李庄镇两地的共八处的同济医院及医学院:宜宾西郊苗圃:同济医院第一住院部,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宜宾西郊花园(周氏宅院):同济医院第二住院部,设有五官科、皮肤科、精神科;宜宾保安路警察局(现中北街公安翠屏分局):同济医院第一门诊部;女学街女中对面四合院:同济医院第二门诊部,同济医学科普陈列馆;女学街宜宾女中(现赵一曼中学):同济医学院的药学、细菌学、生物学、公共卫生学;李庄:同济医学院的解剖学、生物学等。同济医院在宜宾时只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除H. Stuber是德国人,多数是同济自身培养出来的中国教师和医师,正是由这些中国人,开始了对同济医院的管理。宜宾的六年,同济医院作为教学医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医学人才,在校学生800余人,其中189名医学在宜宾毕业,并从这里走向全国,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骨干和栋梁。此外,在宜宾期间,同济还恢复了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专设助产护士班,还在中国首创“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即同济医学院医事检验学校。

  同济在宜宾及李庄的日子,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成绩斐然。我们现在难以想象,如此少的医护人员、如此艰苦的条件,同济医院及同济医学院做了如此多的工作与贡献。同济在宜宾李庄的高效率工作,是对同济奉行的同舟共济精神的最佳诠释。“同济”谐音于德语“Deutsch”,喻义于同舟共济。同济的同舟共济已成为同济医院传承的最大精神资产。

  五、儒雅时尚

  在宜宾李庄抗战纪念馆,同济医学生的照片(见图)所展示的仪表及气度让人赞叹不已。那是一个偏僻的乡土小镇,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是一个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的时期,我们竟然看到干净、整洁、时尚、得体、气度不凡的同济医学生。她们时尚却不张扬,沉静、内敛,却不失活力。普通的布衣和简单的小饰品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同济人传承的儒雅与时尚。
 
  回望同济前辈的学问一流大家,个个都儒雅时尚得令人肃然起敬。如果说优雅是美丽的最佳状态,儒雅时尚则是美丽的最高境界。儒雅时尚不是衣着、饰品、打扮包装可以成就的状态,儒雅时尚需要的是个人学知和涵养。当今的时尚,往往与流行、张扬和时髦划等号。其实,儒雅诠释出的时尚,才是算得上高水准的时尚。如果考问,我们与同济的知名前辈们有什么差距?恐怕最大差距就在儒雅涵养方面的差距。同济人传承的儒雅时尚,需要精深的学知、高远的胸怀、博爱的心境。而达到该境界,需要多么深厚的修养和造化啊。

  同济医院110周年院庆之际,大家都愿意回顾同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愿意谈同济现在的辉煌。“同济”二字是同济人心中的骄傲。今天的同济医院,可谓家大业大。但宜宾之行,却让我回顾同济前辈创业建业的艰苦岁月,也让我一遍又一遍追思裘法祖教授、武忠弻教授、张链教授(同济肿瘤学科创始人)等恩师,让我思索和领悟同济前辈传递给我们的同济精神。博爱至善、自省解惑、求索弥新、同舟共济、儒雅时尚……这就是同济的精髓,也是当今同济人需要学习、修炼及传承的同济精神。

于世英:探寻同济精神——宜宾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