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疗队专栏首页

使命—记国家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活动

        2014年7月31日,从同济医院国家医疗队踏上青海的土地上算起,刚好两个星期。医疗队员们从兴奋到平静,从缺氧不适到神闲气定,从皮肤紫外线灼伤到成长为防晒达人,已经开始笑傲高原了。随着与当地医生逐渐熟悉、深入交流,队员们也对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医院管理状况及医疗技术水平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并找到了各自学科在当地医院的薄弱点,通过教学查房、讲课、示范手术以及开展临床课题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全面的合作与交流,有些内容甚至填补了该院的空白。医疗队初步实现了“服务基层,重在培训”的目标。

        但是今天,对于医疗队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医疗队员要走访到比县级医院更加基层更加艰苦的高原村落。两个星期以来第一次深入西部农村,医疗队员们格外期待。近年来,在国家各种项目的帮扶以及自身的努力下,青海省卫生系统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作为在医疗改革攻坚阶段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一代,医疗队员们更多时候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农牧区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又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援助?因此,一接到下乡的任务,队员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此次下乡的目的地是门源县西滩乡的边麻掌村。边麻掌村距县城约半小时路程,位于古老而美丽的冷龙雪峰下,有200多户人家,以经济作物以及青稞种植为主,附带养殖少许牛羊。一大早,医疗队就出发了。一路上,公路纵横交错,便利而通畅;村落红瓦白墙,宁静而美丽。蜿蜒起伏的群山,线条柔和,大气磅礴;黄绿相间的田野,一望无际,生命勃发。医疗队员们忍不住感叹,这里的情况和大家想象中的西部农村太不一样。随行医院领导告诉大家,这些年来,随着各级财政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加,青海省的农村地区基本消灭了土房窑洞,统一规划了每村的水、电、路、以及房屋结构;农牧民家收入也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此次下乡巡回医疗点设在边麻掌村村卫生室前的空地上。医疗队到达时,村委会工作人员已经搭好了桌子板凳,广播里反复播放着国家医疗队要来巡回医疗的通知。不多时,桌子前已经围满了前来咨询看病的热情村民,队员们鼓足干劲,马上投入了战斗。经过简短磋商,大家一致决定由谢三祥医生负责测量血压、分诊,其他医生各司其责。队员们时而认真聆听,时而仔细检查,时而锁眉思考,时而跨科讨论。在高原山脚下,医疗点的诊疗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着,慕名而来的村民们也越来越多了。阳光直射在每个人的脸上、脖子上,不一会儿,火辣辣的刺痛感和烧灼感阵阵来袭,但是队员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因为,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双质朴、渴求又信任的目光。

        在诊疗的间隙,队员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了解当地老百姓的基层医疗保健情况。一位前来咨询的智障患者,生了两个儿子都是先天残疾,这深深刺痛了每一名队员的心,如何才能保证这一部分人群的优生优育,让队员们心理感到沉甸甸的;近几年虽然县医院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一些疑难又紧急的病例还是必需转诊到西宁,这一路的颠簸让人不能不担心,如何在当地有效开展远程会诊,引发了队员们的深思;当地村医是一名全科医生,二十年来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但很少有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如何保证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与水平的提高,也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上午的时间转瞬即逝,队员们送走了最后一个村民,却舍不得离开。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很少说话,也许有些疲劳,也许在思考。

        有人说,医生掌握的是技术活,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但是,身处时代洪流、改革拐点的青年一代,在履行天职的同时也在用他们的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思考与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诊治的难题,思考当前中国偏远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的难题。这是当前时代不可避免的命题,也是青年医生们伟大的使命。

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合影
现场热烈
梅斌教授仔细聆听病情
刘登华教授开具处方
魏军成教授耐心解释病情
王军明教授仔细检查病情
蒋建刚医生询问病情
谢三祥医生细心测量血压
人头攒动